中藥的特征如下:
(1)中藥的基本特征:單憑藥物本身,是不能明確區(qū)別中藥和西藥的。即便是同一藥物,臨床應用的理論決定其使用方法,范圍,規(guī)律。中醫(yī)、西醫(yī)各有不同?;蛘哒f,或者說臨床使用所遵循的理論決定其是否為中藥。因此不論藥物的種類,來源、凡是按照中醫(yī)理論用于防病治病的就是中藥,中醫(yī)藥理論賦予中藥基本特征。
(2)炮制是中藥的特征之一:炮制是中藥在應用前(或制成各種劑型前)必要的加工處理過程。也就是說,沒有炮制中藥材就變不成中藥飲片。可見,炮制是中藥區(qū)別與西藥的又一個特征。
(3)講究“道地性”:經過多年的研究, 人們早已認識到中藥的藥效不是來源于單一的活性成分,而是來源于中藥中多組分的協(xié)同作用。任何單一的化學成分都難于表示中藥的真?zhèn)渭皟?yōu)劣。在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差異大,自然地理狀況、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完全相同,甚至差別很大,因而使得天然中藥材的生長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且產地與其產量、質量有密切關系。因此中藥講究產地,也就是說“道地性”是中藥特有的性質之一。古代醫(yī)藥家經過長期使用、觀察和比較,知道即使是分布較廣的藥材,也由于自然條件的不同,各地所產藥材的產量及其質量優(yōu)劣也不一樣,并逐漸形成 了"道地藥材"的概念。
(4)中藥的應用與治療學的特點:中藥復方(或稱中藥方劑)是中藥用藥的主要形式.是中藥的應用上特點;中藥治療學上的特點是緩效、持續(xù)和調節(jié)性作用。中藥是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防治疾病的藥物,復方是按中醫(yī)理論和組方規(guī)則制成的方劑,是中藥用藥的主要形式,與在西醫(yī)防治疾病理論指導下形成的西藥和西藥復方處方有著不同的藥學和治療學原理。中藥復方的“方理”,是闡釋方劑的關鍵,它體現了中醫(yī)學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而對藥物的合理選擇和取舍,體現了性味歸經、君臣佐使等配伍原則。中醫(yī)學充滿了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強調臟腑、氣血、陰陽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動態(tài)變化。中藥復方在配伍上的靈活變化會引起藥物成分的變化,從而影響臨床療效,這也說明復方研究不能脫離中醫(yī)學基本理論的指導。從相對簡單的單味中藥到由二味藥組成的最簡單的復方,不僅是藥物的疊加,而且出現了藥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由多味中藥組成的較大的中藥復方,構成了一個充滿了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統(tǒng)。復方之“復”,既說明藥味數量增多,也表明藥物間的配伍關系更為復雜。人體本身也存在著一個由諸生理、病理因子構成的復雜的對外開放的系統(tǒng)。從系統(tǒng)科學的觀點來看,如果說自然界乃至宇宙是一個巨系統(tǒng),那么由植、動物藥為主組成的復方,與人體有機體之間,不可能真正割裂開來,這也使中藥復方對陰陽失調的有機體進行調整成為可能。由于中藥復方中的化學成分數量多而含量低,在治療學上的特點是緩效、持續(xù)和調節(jié)性作用。
(5)中藥藥理學的特點:眾所周知,由于受中藥(復方)配伍的多樣性、煎制中化學反應的不確定性和受胃腸吸收入血隨機性的影響,使中藥復方有效成分構成復雜,對藥理學研究顯得異常困難。但是中藥作用機制和途徑表現為多向性、多層面、多靶點的藥理學特點,即霰彈理論,已被大家所公認。